查看原文
其他

愿你读她五分钟,知道一生贵重(总第271期)

2017-08-17 杜骏飞 杜课


郑念的故事


杜骏飞


“一位真正的贵族不在他生来就是个贵族,而在他直到去世仍保持着贵族的风采和尊严。”福楼拜的这句话,也许可以成为名媛郑念这一生最好的注解。


郑念,原名姚念媛,原籍湖北,1915年出生于北京。郑念父亲为留日海归,在北洋政府任高官。她先后就读于燕京大学,伦敦政治经济学院,并获得硕士学位。郑念的丈夫郑康祺,为留英博士,1939年二人双双回国后,丈夫出任民国时期驻澳大利亚外交官。1949年之后,两人没有选择入台湾,而是留在上海。1957年,郑念在丈夫去世之后,继任其丈夫在上海壳牌石油公司的职位,担任英国总经理助理,一直到“文革”爆发。“郑念”这个笔名是为纪念亡夫而起。


这里,郑念的精神是长情。

 

由于郑念曾经留学英国,又长期供职外商公司,文革开始后不久,她就被控为英国间谍。8月,红卫兵来抄家没收财产,将郑念软禁在家中。9月,在经历了一场批斗会后,郑念被关进上海第一看守所。

 

郑念自小看的是英文书,吃的是精致瓷器盛的茶和英国式薄三明治,从不知人间愁苦。即使是在在1966年的时候,她还保有那种生活方式——独立的三层住宅,男女佣人和厨师、园丁。她曾在书中这样描写道:“我的一位老朋友是个英国人,曾声称我的这个家是个色彩贫乏城市中一方充满优雅高尚的绿洲。这话倒也不过分。我的居所,虽称不上华厦美屋,但就以西方的标准来说也可属于趣味高雅的了。”

 

监狱环境的简陋肮脏,仿佛与她从前的住所处于两个平行世界,然而,她虽然惊异却并没有抱怨。她一点一点收拾着,让环境变干净,让自己住得体面。

 

她将原本就不多,甚至是吃不饱的米饭,每顿留有一些当浆糊用,将手纸一张一张地贴在沿床的墙面之上,这样她的被褥便不会被墙上的尘土弄脏;聪慧的她向看守员背一节毛主席语录“以讲卫生为光荣,不讲卫生为可耻”,以此借得扫帚将屋内打扫干净;她还借来针线将毛巾缝制成马桶垫;给贮存水用的脸盆做盖子防灰尘……


这里,郑念的精神是自我珍惜。



恶劣的环境没有使她变得随便与敷衍,她依然坚持对生活的要求,沉着冷静地面对发生着的一切,在陌生而糟糕的环境中觅得新的生机。

 

除了恶劣的环境,在臭名昭著的“第一看守所”里,郑念独自面对着各种纳粹式的暴行——饥刑、铐刑、拳打脚踢刑和精神虐待刑,以至于遍体鳞伤,内外交困。但郑念奋力抗辩,坚决捍卫个人的自由与尊严,拒绝莫须有的“间谍”罪名。倔强如她,也因此饱受了皮肉之苦。


这里,郑念的精神是不屈从、不畏惧。


为了让她承认那些莫须有的罪行,郑念曾经有十多天双手被反扭在背后,手铐深深嵌进肉里,磨破皮肤,脓血流淌,度日如年。她每次方便后要拉上西裤侧面的拉链,都勒得伤口撕肝裂肺的痛,但她宁愿创口加深也不愿衣衫不整;有位送饭的女人好心劝她高声大哭,以便让看守注意到她双手要残废了。而郑念想的是:怎么能因此就大放悲声求饶呢?“我实在不知道该如何才可以发出那种嚎哭之声,这实在太幼稚,且不文明。”

 

她曾在书中写道:“我每每看到有人放声大哭,总觉得十分不安,就像看到有人被剥去衣衫裸露着身子似的。我们自幼就接受了要抑制自己感情的教育。为了不轻易掉泪,我作了长年努力来锻炼自己的意志。这样渐渐地,我已把哭泣视为软弱无能的表现。


这里,郑念的精神是生如莲花、永葆矜持。



当健康状况恶劣到身体和思维都接近崩溃时,郑念自创体操,强迫自己悄悄锻炼身体──比大把脱发和牙龈出血更令她恐慌的,是身体虚脱后思索能力的衰退;她每天花几个小时学习并背诵毛泽东语录,既活跃脑力,也使自己获取与审讯者辩论的依据,结果是她比审讯者更熟悉那些语录;她也打捞埋藏在记忆深处的唐诗,背诵并欣赏那些天才之作,沉浸在不朽诗句和美妙意境之中。

 

郑念讲述,她在狱中用种种方式维护精神的健全,为了抵御与世隔绝的极度孤寂,有时甚至主动出击,故意与看守争辩,哪怕因此而遭致拳打脚踢、被称为“疯老婆子”。在她看来,“抗争,也是一种积极的举动,比忍耐、压抑,都容易振奋人的精神。”


这里,郑念的精神是由思考而自立、藉信念而进取。

 

审讯者不仅无法让郑念认罪,也没能用自己地位的优越,击碎她骨子里的高傲:她除了自证清白,也不诬陷他人,甚至胆敢为刘少奇辩护;她身为囚犯,却不肯卑怯地示弱、乞怜;她跟他们斗智斗勇,思辨与表达能力、智力水平都明显高出一筹;即使饥寒交迫、濒临死亡,她仍然竭力秉持整洁的习惯,那份矜持、清雅气质,并未在非人的处境中全部磨损。教养的光线有时候很微弱,只能照见一己一身。然而,凭藉这粒微光,加上非同寻常的强硬个性,郑念以纤弱之身,独自抵御了世间的酷烈、人生的无常,这种“穷且益坚”的力度、韧性,异常动人。


这里,郑念的精神是坚韧如石、良知如水。



出狱后,郑念的体重只有七十七斤,比入狱前减轻了三十斤。时隔多年第一次照镜子,看到自己的衰老、憔悴模样,她大吃一惊,“只有一双眼睛显得特别明亮,这是因为我随时要提防外界。”这股犀利警觉的眼神,贯穿其晚年,和手腕的伤痕一样,是牢狱生活留下的印记。

 

比起这些非人折磨留下的印记,最令郑念难以忍受的,是其独生女儿的死亡——1973年,郑念出狱后,她被告知女儿郑梅萍——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已在1967年自杀。事实上,郑念的女儿并非自杀,而是在文革中被红卫兵活活打死。郑念出狱后,四处调查女儿的死因,最后发现了这个残忍的真相。

 

著名学者朱大可回忆:“七三至七七年间,我时常看到那位叫作姚念谖(郑念)的‘无名氏’,独自出入于弄堂,风姿绰约,衣着华贵。她的孤寂而高傲的表情,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。”

 

1980年,郑念以看望在美国的妹妹的名义申请出国,最终定居美国。郑念去美时已65岁,但她很快使自己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和环境:诸如高速公路上的驾驶、超市购物及银行自动提存款机……当然,她不否认“……当落日渐渐西沉,一种惆怅有失及阵阵乡愁会袭上心头”,但她仍“次日清晨准时起床,乐观又精力充沛地迎接上帝赐给我的新一天”。


这里,郑念的精神是在苦难中屡仆屡起,是焚心后浴火重生。



《上海生死劫》是郑念在美国以其1966年到1980年这一特殊时期的经历为题材写成的纪实小说,其内容基本是按照自己的回忆来叙述的,因此也可以看作是一本回忆录。这本书对那个荒谬年代人与人之间的交往,知识分子的心理状态,无处不在的告密现象等都有淋漓尽致的描写,揭露了中国10年浩劫的血泪真相。郑念犀利的文笔像一把利剑一样刺破天空,直指人性里的丑陋与不堪,并给予人们追求希望和真相的勇气。

 

1989年,《上海生死劫》中文翻译程乃珊在华盛顿首次与郑念零距离接触。已74岁的郑念开着一辆白色的日本车,穿着一身藕色胸前有飘带的真丝衬衫和灰色丝质长裤,黑平跟尖头皮鞋,一头银发,很上海……以致程乃珊感叹:“她是那样漂亮,特别那双眼睛,虽历经风侵霜蚀,目光仍明亮敏锐,只是眼袋很沉幽,那是负载着往事悲情的遗痕吧!”

 

在这部轰动世界的小说中,郑念不仅有控诉,更有反思,这种反思表现了郑念对幽暗人性的深刻认识,她曾写道:

 

“能否说,我们每个人身上,都潜藏着一种天赋的毁灭狂?我们所披着的文化外衣是十分脆薄,不堪一击的,事实上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潜伏着一种兽性,假若我还年轻,工人阶级出身,自幼接受并崇拜左的教育,相信这是正确的,那我会不会同他们一样行动?”

 

在这里,郑念反求诸己,表达了每个人既是受害者又是施害者的观点。或许在极权统治下,每个人都是有罪的,正是每个平庸的邪恶导致了集体灾难的降临。

 

“将永远离开生我养我的故土,我的心碎了,完全碎了。只有苍天知道,我曾千百倍地努力,要忠贞于我的祖国,可是最终还是完全失败了,但我是无愧的。”在《上海生死劫》一书的结尾,郑念这样写道。

 

除了丈夫过早去世,郑念作为学生、外交官夫人和外资企业高级职员的前半生,基本上是风和日丽的。命运把她的后半生蹂躏成一张张皱纸,让她遭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苦难,然而这位坚强的女性,却始终散发着一股浑然天成的从容优雅,即使双鬓落雪,依旧光彩夺目,熠熠生辉。

 

对待苦难,郑念曾说一个人主要的就是,不要气馁。你一定要有一个希望,并且有信心、乐观,朝著那个望走。如果,你觉得没有希望了,那你就解除武装了。我在监狱里,虽然那么苦,我还是永远要奋斗的。只要你有一口气,你就应该朝著你的目标奋斗。”

 

她以独立的风姿,在污秽的尘世保持灵魂的高洁和仪态的高贵,以最柔软又最固执的姿态守着最强硬的底线不放弃。她那骨子里的高贵精神,让她始终将生活过得尊严而从容。

 

2009年11月2日,郑念在美国华盛顿去世,享年94岁。



一个平凡的女人,一段历尽苦难而心犹高贵的人生。这就是郑念的故事。


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美丽的人,却没有多少美丽的灵魂。


一个人年轻的美,毕竟短暂;只有那老去的美,才称得上不绝如缕。


而所谓的高贵气质,更不仅仅是美,而且是一份来自血液里的芳华,根骨里的坚毅。

 

高贵,不是简简单单的门第等级,而是一个人在灵魂深处的高超修行。


是出身,更是精进,是苦难的洗礼,更是信念的皈依,让郑念这一生拥有了古瓷般的灵魂:纯而精,美而硬,洁净有光,神华氤氲。



《杜课》粉丝群成立啦!欢迎您扫描下方二维码,添加杜课小助手(微信号:dukexzs)加入《杜课》粉丝群,与我们分享您在生活中的所思、所想、所悟。您也可以提出对《杜课》的建议和意见,我们会认真听取并改进。我们期待和相信,有了您的参与,《杜课》才能朝着一个更好的方向前进。


感谢阅读本期《杜课》,下期再见


往期精选


人物:阿米尔·汗的完美人生|苦难课:祁同伟与范雨素王小波,你好啊读杨绛先生丁龙的馈赠与追问崔永元变了吗吴清友逝去,留下这九句话


视频:杜课导言孤独新闻理想父母与子女大学规划校园霸凌变形


文字:404动物园 致一点癖好都没有的你 | 写给儿子的箴言(续)写给儿子的箴言(续二) |“写文章就像生孩子”:答问录|读书行为的算法逻辑保持始终清醒的唯一方法就是警惕人群 | 这下你终于知道为什么要学传播了| 于丹讲的都很好,除了论语那部分|为什么你学了这么多,还是过不好这一生? | 你的“小确丧”


关注:“公知“是怎么变得声名狼藉的?女生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?相亲鄙视链 | 七种穷人:绝对的贫穷无法自救关于爱:九个艰难的追问 | 如今鄙俗还是那么招人喜欢:重温“宁杭之争”|薄情世界生活指南


音频:一诚天下动罗尔事件青春


元能力养成:敬畏反思|宽容钝感坚毅遗忘 | 利他 | 运动



鸣谢:

郑钢新媒体教育基金

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公益传播中心

本文为《杜课》原创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
编辑|Hummy

责编|胡园


         杜  课

邮箱:njuduke@163.com

不学不成  不问不知


长按二维码关注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